红红火烫书坛>竞技网游>从丰沛游侠到布衣天子 > 第十五章 大秦帝国的政权结构
    在确定全国统一采用郡县制的方向后,大秦帝国刚开始共设36郡,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,置南海、桂林、象郡三郡,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,之后陆续分拆出东海、恒山、济北、胶东、河内和衡山等郡,最终定格在48郡,实际控制国土面积达340万平方公里。

    《史记》载其时疆域“东至海暨朝鲜,西至临洮、羌中,南至北向户(北回归线以南,因当地居民往往向北开门窗以纳日光,故称“北向户”),北据河为塞,并阴山至辽东。”

    按照大秦帝国的政治框架,中央设立三公九卿,地方实行郡、县、乡、里,此外还有交通要道之处所设亭等县级派出机构。

    在中央,建立了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机构系统,这一系统的顶端也就是第一层是皇帝,掌握最高统治权,“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”

    第二层次是“三公”,即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。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,相当于*****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说:“掌丞天子,助理万机。”

    也就是说丞相的职责是按照皇帝的旨意,协助管理国家的政务。秦朝丞相或设一人,或设左、右各一人。

    李斯先是秦始皇的丞相,沙丘之谋有功又继续担任二世胡亥的丞相,李斯死后赵高继续担任丞相。

    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,主管武官的任免罢黜。不过秦代何人曾任太尉一职,已难考究,有的学者认为或设其位而虚其职,因为秦始皇对军队的特殊嗜好,可能并不愿意分享兵权给他人。

    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,是丞相的助手,负责国家监察事务,负有百官监察职责,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,类比于现在国家监察委员会。

    从这里看出,在秦朝一代,丞相的权利是非常大的,由于太尉虚设,御史大夫又为其副手,除了皇帝,朝堂之上无人可以制约。

    第三层次是九卿,实际上不止九个,列卿向丞相负责,大事总汇于丞相,最后请皇帝裁决。九卿包括奉常(负责宗庙礼仪活动)、郎中令(统领侍卫皇帝的郎将)、卫尉(专司宫廷护卫)、太仆(管御用车马,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,赵高就曾任“中车府令”)、宗正(掌皇室事务)、典客(接待并处理边远地区来客的事务)、少府(负责山林池泽的税收和官府手工业,后面的帝国守护者章邯就出自少府)、治粟内史(专管租税赋役和财政开支)和廷尉(主管刑罚,李斯就曾担任此职)。

    但无论三公,还是九卿,均由皇帝任免调动,一律不得世袭,并且在三公九卿之下还有一大批属官婿史为助理,以奉承皇帝命令分别执行各项任务。

    在地方,分郡、县、乡、里四级,京师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被视为特别行政区,设内史,地位高于列郡,相当于列卿。

    郡之组织有守、尉、监(监郡御史),与中央三公设置相呼应,长官均由中央任命。

    郡守为一郡之长,举凡郡内民政、赋税、司法等事务,均由郡守负责。

    下设郡丞为佐助,边郡则另设长史管兵马。郡尉低于郡守,任务是协助郡守管理甲卒,维持地方治安。关塞地区设关都尉。郡监不是郡守的副手,而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,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,对郡守、郡尉有监督作用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在秦朝时候,监察百官的职责已经实行垂直管理了。

    郡下组织是县,少数民族地区则设道。县按大小设令或长,县民万户以上置令,万户以下置长,均由朝廷任命。

    令、长主持一县的行政,下设丞、尉二职。丞是令、长的佐助官。尉掌一县之甲兵,负责治安。

    县以下有乡,乡设三老、有秩、啬夫、游徼。三老负责教化。有秩设于大乡,啬夫设于小乡,负责赋税和诉讼。游徼负责治安。

    乡下有里,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。里设里典,后代称里正、里魁。

    此外还有在交通要道司治安、禁盗贼的专门机构,叫作亭,亭有亭长,大约十里一亭。

    秦朝地方郡、县、乡、里、亭之设,说明中央权力已系统地分布在国家每一个角落。

    除了金字塔式的行政体系外,秦朝还实行特别的爵秩制度。

    秦朝设官有职、爵、秩的区别,官以定职掌,爵以赏功劳,秩以定品级计俸禄。职是官员的实际职务。